首页 >> 文章资讯 >>行业交流 >>经营管理 >> 马德庆谈煤炭企业管理模式与经验
详细内容

马德庆谈煤炭企业管理模式与经验

时间:2012-11-21     【转载】

 _c_UCt2EISRckgUYQYvi5_jKYS4CRP2M0OwC24UdYrWRbKy9jnM_WsMQBr9WwEYRFry5K57bNl6mF_mCG1xsA19ek3CzJW-wHoB.jpg

任何时期、任何企业管理都要与时代相吻合,这就是中央所提出的与时俱进。我们煤矿管理也不例外。现在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,这是总的大的趋势。今天,我重点讲如何围绕本身工作做管理,重点讲案例。

一、管理是提高煤矿企业发展水平的关键

就煤矿来讲,我们怎么样按照中央精神来做?我想就是三句话,把矿发展好,把安全管住,让矿工富起来。具体怎么发展?各矿可能有各矿的具体情况。总体来说,就是三条途径:

第一个途径是增加投入,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但这是有时段性的,煤矿是资源性企业,有资源、资金限制,有时段性,不可能天天建矿。

第二个途径是走技术进步的道路,上装备、改进工艺、采用先进技术。这方面,我们邢台一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。但是大家要看到,全国同行业其它单位装备水平都上来了,各自的优势相差无几,几乎在同一个水平上。当然,这条路还要继续走,还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。特别在信息化上,昨天在邢台矿看到,地面信息室将井下皮带全控制起来了,当然,我们将来可不可以更进一步?井下只有很少人,所有的操作都在井上控制,这是在不远的将来都要实现的问题,这就要靠技术进步。我们现在就有个矿,井下综采都实现了自动化,只是在高放顶煤时,煤和矸石分辨得还不是太清,如果这一关攻下来,综采面就可以少用人了。他靠的就是信息化的支持。我们现在大部分单位,信息装置上得不少,但资源整合的不好,搞些信息孤岛。如瓦斯是瓦斯,机电是机电,财务是财务,劳资是劳资等,各有各的平台。这是资源的最大浪费,一定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,这样信息化矿井才有可能,这是当前信息化的关键问题。建设数字化矿井,就是要靠现代信息化技术,和煤矿的专业技术相结合、相融合,打造这样一个平台,然后,来控制整个煤矿生产的全过程,实行全过程的生产经营管理控制。将来,我们完全可以达到信息化管理。现在有的矿已经搞的差不多了,比如,潞安的王庄矿,它是我们国家最早实行综采的矿,它原来设计能力180万吨,后来改为300万吨,经过逐渐的改造,去年他们出到720万吨,安全已经连续九年无事故,去年人均收入5.8万,他的攻关重点是在采煤工作面,将来如果把放顶煤识别煤与矸石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了,整个的数字化矿井就建成了。

第三条途径就是管理。管理也是生产力。管理能促生产力,它不是生产力,它能提高生产力,能发展生产力。现在我们在管理上的差距还比较大。经过这些年的努力,虽然有很大的变化,但也只是结构性调整,最大的差距在管理上,而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现场的管理。现代的管理,基本上是岗位上的管理。我们可以看一看,我们有一个制度是单独对岗位的吗?没有!对岗位的管理,都是在一个个条款之中,瓦斯方面有,机电方面有,每个岗位上都有,唯独在岗位独立性的制度上没有!而岗位上的管理,恰恰是一切管理的源头,离开岗位的管理,管理就是空中楼阁。只有岗位上的管理才能持久,否则,即使好一些,也是暂时的,因为你没有岗位管理的基础,所以当前最关键的也是岗位的管理。而我们多年来,往往最容易忽视的,也是岗位上的管理。围绕岗位的管理,要建立一系列新的管理体系和机制,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上进行创新。

所以,要想企业发展好,就是这三条途径。这三条途径,大家都在做,而最有潜力的就是管理方面,而恰恰在管理方面,决定我们今后企业管理命运的要素,就是企业文化管理。有人曾经预测过,今后十年,企业文化将成为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。也正因为这样,一些有远见的领导,开始注意到企业文化。企业文化本身,还要围绕着岗位本身强化管理。总之,最后一个落脚点,我们搞改革开放,下一步需要关注的就是企业文化。

二、煤矿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

企业文化是什么?是关于企业管理的理论。企业文化不能单独地看成是唱歌跳舞和敲锣打鼓,那不叫企业文化,那叫娱乐文化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理论,它属于理论范畴里的东西。

煤矿企业文化的发展,大概是在八十年代末期。当时,中煤政研会成立了第一个企业文化研究小组,当时组长单位是大同、重庆单位的领导,那时主要开展一些研究性的工作,后来出了两本书,再后来,这项工作就停顿下来。大家也搞的不是很清楚。1998年,我来到政研会后,开始探索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之路。

开始,先是从阳泉搞试点。因为阳泉在当时的山西省是最困难的矿,其它单位都比它强。阳泉从建局一直到2000年一直是处于亏损状态,一直吃亏损补贴,不知盈利是什么滋味。而且瓦斯量大,抽放量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,占吨煤成本的10元。在安全上,可以说是最困难的矿。当时,他们人均收入才6000多元。为了帮助他们摆脱困难,我们就开始着手企业安全文化研究。为了避免将安全文化混同于安全活动,我们当时没有叫安全文化,而是实施了“安全教育十二法”,开始搞课题研究,获得了全国优秀成果奖。为了付诸应用,随后,把这一成果在全局推广,两三年后,收到良好效果。

阳泉的工作起步以后,紧接着在“安全教育十二法”的基础上,我们搞了企业文化管理,也就是精细化管理,这大致是从2002年开始的。企业文化管理重点是什么,重点是规范人的行为,实际上是从岗位抓起。在阳泉抓了以后,企业变化很大,因为他原来的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,一直徘徊了20年时间。从2001年开始,阳泉每年以300万吨的幅度增长,去年产量是3500万吨,今年计划是3800万吨。人还是那些人,矿还是那些矿,但社会更新了,由1500万吨上升到3800万吨,就用了五、六年时间,加上煤炭市场好,能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。再加上他们在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,提高了煤炭质量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紧接着股票上市,目前股价达到了50多元。阳泉发展潜力很大,最近又收购了几个小矿,积累了重组的经验。安全事故率明显下降。人均收入也上去了,大致约3.5万元。采煤队长一般年收入在1318万元之间,采煤机司机大致在1013万元之间。国资委给他们领导层订的年薪约60万元,在山西省是较高的,大同、潞安约五、六十万左右。他们的新景矿,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是井下培训基地。他们利用原来的废旧巷道,投入资金约500万元,用了3年左右时间建成,实际上就是井下采煤博物馆。各种采煤方法都有,包括各种模拟现场的采煤事故案例,跟当时事故发生现场一样,很有教育意义。另外,还有各种机械事故。比如,锚杆为什么要打到老顶上?看了以后很直观,他把锚杆施工的横切面展现出来,使人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要打到老顶上。还有井下炮眼的布置,从大到小都可以在现场完成,应该说在国内是唯一的,即使在国外这种培训基地也很少。阳泉的文化,引起了山西各矿的强烈反映,在阳泉的带动下,其它单位陆续也都起来了。紧接着,我们抓的是开滦、枣庄、淄博。

开滦是130多年的老矿,开始抓文化管理很难,由常务副总经理主抓。他们考察了很多地方,学习了很多先进单位,包括海尔、宝钢、通用汽车等,但就是抓不起来。2002年,他们希望我去做指导,后来,我去了一下,开了两次处级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发动工作。通过几年时间,面貌变化很大。总经理积极性非常高,那时国家搞本质安全型矿井,我们就提出了本质安全人的问题,作为分课题研究,效果非常显著。自2002年以来,开滦的百万吨工亡率一直在下降,06年降到0.173,去年略有回升,大致在0.2上下。

新汶做的不太一样,他们不是集团统一部署,而是每个矿有每个矿的模式。比如,翟镇矿做的是差异管理;华丰矿做的是内部市场化管理;协庄矿是链式管理;鄂庄矿是闭合管理,现在已连续十四年安全无事故,它的地质条件很差很复杂。所以它的闭合管理搞的相当好。它们每个矿的特有模式,形成了新汶集团的特色。去年他们销售收入170亿,原来只20多亿,其中非煤占70%。孙村矿是个104年的老矿,工作面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,去年出煤280万吨,销售收入34亿,非煤占67%。因为是老矿,他们除了解决自己的本身困难,还积极动脑筋,因为它地温高达42度,就从国外引进降温设备和技术。设备试验改造成功后,实行了本土化,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现在,他们不仅自已生产井下降温设备,而且还销售,仅此一项,去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.6亿。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的一些矿是怎样运作的,它不是就事论事、解决问题就完了,而是和整个经营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淄博是解放前德国建设的,也是一个100多年的老矿,96年时很困难,吃不上饭,那时一年亏损1.9亿。原产量约五、六百万吨,后来降到三、四百万吨,越来越少,而且资源枯竭,又属薄煤层,约0.70.8之间,井下坐都坐不起来,得爬着走。浮煤都用笤帚扫,条件很艰苦。96年开始研究改革方案,97年实施,抓了四个点。经过精打细算,到2000年已经扭亏为盈。最困难的时候,是在济北建徐厂矿。用500万元建井口,贷款贷不上,借款借不着,找领导领导不见面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他们奋发图强,勒紧裤腰带集资搞股份制,集了几千万建了新矿。后来,开始着手改造老矿。当时研究的工作思路是,抓紧收缩老矿,老矿一井一策,分别突围;加快新井建设,新井采用新机制,不建学校、家属宿舍,由老区成立劳务服务公司输入劳务,新矿只设管理人员,正式编制只有20多人。用了几年时间,就发生了很大变化。2002年,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安全,工亡率大概是1.5。从2003年开始,工亡率年年下降,去年产煤1250万吨,安全无事故,各种轻重伤明显减少,创建局以来最好水平。今年,他们重点要在济北四个矿打造示范区,现在正在实施过程中,今年四季度完成,到时候可以过去考察。因为淄博是一个老矿,它破产以后,都分离出去,交给地方,没有重组后再回来,向地方交出净资产20多个亿,留下的都是一些大型骨干企业,员工持股。他们老矿也有很多好项目,转产的一些项目,在国内都有一定市场占有率,有电子元件厂;有兼并的美国在上海的公司,请的是俄、日高级顾问,产品70%出口韩、日;还有一个矿生产特种电焊条,产品60%出口。现在他们的发展势头非常好,80%以上的职工有股权收益。

枣庄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矿,1878年和开滦唐山矿同时建矿,当时叫中兴矿务局,总部设在上海,很多民国政府要员担任过董事长。1957年公私合营后,收归国有。由于是老矿,职工多、离退休职工多,从1958年到2000年一直很困难。到1999年时,潜亏19亿,负债30亿,负债率高达81%,拖欠职工工资5个亿,拖欠贷款利息5个亿。1999年总销售收入25.8亿,职工发不出工资,每人300元生活费,还是食堂发的饭票,机关经常几个月连生活费都不能按时发。因为交不起电话费,所有电话都停机了,电话往外打不出去,往里打不进来。只有走改革这条路。现在的枣庄可以说是大变样,原来产煤六、七百万吨,去年产煤2180万吨,总销售收入201亿,上缴税费25亿,实现净利润15.4亿,职工人均收入3.5万,安全情况从2002年以来,年年创出最好水平,2004年以来安全事故率为零,有几个矿去年没有轻伤。枣庄的变化是最大的,我们政研会搞试点很多是在枣庄搞的。比如,“手指口述”是在高庄矿进行的;“精细化管理”是在田陈矿进行的;“三级建设”是在蒋庄矿进行的,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田陈矿是我从2002年开始抓的一个点,这个矿的矿长、书记是一个人,在中煤政研会成立的时候就是政研会的骨干。原来搞质量标准化、现代化矿井,现在仍然搞,但内容已经深化了。原来的质量标准化,是1984年的时候搞的,当时起到了一定作用。但至今已经20多年了,还坚持那个东西?应该与时俱进。而我们很多单位干这个事,却不知琢磨这个事,田陈矿却变了。质量标准化的核心,用现代的标准看,应该是人的行为的规范化,没有人的行为的规范化,就没有真正的动态的质量标准化。就质量标准化抓质量标准化,搞不好质量标准化。就象搞安全一样,就安全抓安全,是不懂安全的一种表现。你随时去田陈矿,就会发现它各个角落都能达标,而且是动态的达标。但是它抓的不是质量标准化,而是抓的最基本的人的行为规范。全矿几百个岗位,每个岗位的规范抓好了,结果都达标,那质量标准化就达标。

我们抓管理究竟应该怎么抓?抓管理的思路要变!要改革!有些单位整天喊、整年喊质量标准化,喊了多少年,还是原地踏步,没有新东西,因为你思想观念没变!而田陈矿恰恰这一就突破了。我们说,质量是外在的表现,达标是结果,是人们运作的果实,而只抓结果,不抓过程、不抓源头,就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个结果。所以,田陈矿从精细化管理抓起,抓到每个岗位、每个人头、所有角落,形成了今天的局面。为什么呢?因为每个人负责多少个垃圾箱,每天擦多少次,都有标准,擦完了有巡检,有考核,有管理机制,解决了由“人制”变机制的问题。

田陈矿还在不断创新,目前正在探索安全股份公司。他们建了九个模块,利用股市指数的形式,组成了安全大盘,大致拿出每人收入的60%放进去,使职工收入构成发生了变化。安全第一体现在哪里?不是几句口号,而是要体现在煤矿的方方面面。经过研究分析,他们发现,安全大锅饭依然存在,所以,他们搞了这种自主管理为主的模式,加大安全分配力度,提高到职工工资的60%,在分配上体现了安全第一的理念。第一次安全分红,职工们特别兴奋。通过手段创新,使安全管理由过去的领导少数人管安全,变为职工每个人自主管安全与领导干部抓安全相结合,解决了安全管理模式的大问题。现在田陈矿一般时候连轻伤都没有,一旦出现轻伤,职工个人都受影响。安全必须靠每个人管安全,靠少数人管是管不住的,安全是煤矿各项工作的综合表现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,为什么坚持职工自主管安全这种模式?因为,就安全抓安全抓不好安全,必须从基础抓起,把煤矿各项工作统一地协调好。现在田陈矿的探索,给我们找出了很好的路子。

高庄矿搞的是“手指口述”。90年代,我去日本考察,人家就搞手指口述。回来以后,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,搞出来一套完整的东西,其中,重点就抓枣庄的高庄矿。经过搞手指口述,职工们应知应会全解决了,提高了职工的技能素质。

蒋庄矿的“三基建设”抓得比较好,他们是从2000年开始抓的。抓“三基建设”,基本素质不能丢,基层工作、基础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,基本素质决定着那两个因素能否做好,它是最基本的,是要害,是核心。把最基本的、关键的人的因素丢掉了,那就是搞形式。所以,抓“三基建设”,枣庄的蒋庄矿抓得好,可以组织去学习。

如果搞“走动式管理”,枣庄的柴里矿搞的好。走动式管理是在原来我们干部跟班下井的基础上进行的升华,它不是简单的下个井。下井干什么?下去完成下井任务没有?有人对你考核没有?它不是走一圈就上来。要走,谁都会走,那样解决不了问题。当然下井总比不下井好。原来搞的跟班下井是没办法,因为有的领导不下井,所以才出此下井规定,然后进行考核,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公布一次,达不到次数要处理。那是86年提出来的下井制度。时代在变,情况在变,我们怎样实现与时俱进?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高。因为原来的跟班下井,人们下井都到一个地方去了,有的地方就没人去。下井去了干什么?有的处理些问题,有的下去就上来了,任务不明确,没有具体要求,工作质量没有要求。所以,要搞走动式管理,把井下所有的角落分等级。有些地方是必须要去的,有些地方可以去一次、去两次,有些地方矿长去了还不行,通风区长要去,技术科长也要去,有些点24小时必须多少人去若干次。要把井下所有的点分门别类、划出等级来,进行全方位的、全时空的监控管理。这样,干部下井去干什么,每个点解决什么问题,每个点的标准是什么,去了看达没达到,都有明确的要求和严密的管理,整个井下就没有盲点了。

同时,干部走动式管理,要实行科学化管理。干部下井不是干活的,不是当劳动力使的,而是去抓管理的。所以,下井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,随之,考核制度也要跟上。也可以说,这一条是管干部的,是抓工作是否到位的,纠正原来一些工作不到位的地方,实施煤矿全时空、全方位的监控,这样安全就有把握了。为什么有的矿几千人一年连轻伤事故都没有啊?因为每个干部都注意、每个人都注意,就没有管理空白点了。所以,我们做干部走动式管理这个课题,它不是简单的东西,而是有一套具体的东西,有一套完整的东西,包括理论、制度、考核等,它都是一个闭合的管理。以上是在枣庄的一些案例和经验,希望大家以后去学习的时候有目的性。

沈阳矿务局,97年以前也很困难,原来年产四、五百万吨,后来学习淄博管理模式,这几年搞得不错。他们一部分在沈北,一部分在沈南,发展思路是巩固沈北,加快发展沈南,提高煤炭洗选能力,实行优质优价。大的发展思路很清晰,使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去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,其中本部1020万吨,鸡西、鸡东的四个矿500万吨,全年年实现了零事故。沈阳有个林盛矿,81年投产,到200120年死亡了127人。设计能力90万吨,现在就100万吨左右,事故率很高。井底板是软岩,工作面倾斜度45度到75度,高瓦斯高突出矿井,到现在还是炮采,安全状况一直不好,职工收入低,人员流失也很严重。在这种情况下,从2002年开始,抓基础工作,从岗位抓起,跟着我们政研会搞课题。 2002年以来,杜绝了工亡事故,2003年以来一直没有重伤,去年只有一个轻伤。这一成绩震动了沈煤集团,因为其它矿都比它条件好。集团公司董事长非常重视,很快将他们的经验在整个集团推广。去年沈煤集团整体实现了安全无事故,这在辽宁省是前所未有的,对沈煤集团也是历史上的突破,省政府专门奖励其领导班子100万元。

陕西的浦白矿务局,产量最少时有100多万吨,有3万多职工,原来事故很多,很困难。通过这几年的努力,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典范。尤其是他们做了企业文化以后,事故率一年比一年低,去年实现了百万吨工亡率为零。他们的董事长、总经理亲自带队,多次到枣庄去学习经验,尝到了文化管理的甜头。最近,吸收了黄陵矿后,他们本部的产量是400万吨,很快将达到1000万吨。

西北还有个华亭,2002年重组成立,由原来的华亭县煤矿、省属的华亭矿和华亭矿务局,还有原来国有重点几个矿,如雁北矿等。当时,这三家企业总的量580万吨,重组后设立了华亭煤业集团公司,生产能力2000万吨,去年产量达到了1800万吨。由于电煤售价低,加上外运困难。所以宁肯少出煤,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。整个集团有2.5万人。现在华亭矿和雁北矿正在改造,搞井下贯通,将来要形成一个矿。原来这两个矿的产量分别是300万到400万吨,改造后将达到1000万吨,计划人员1000人。他们每个矿做得都很精致,不到井口不知道是煤矿,非常漂亮。因为人少,职工收入也很高。

_c_zVRDEVUjCClV6zUOefaE7ek-Fv2R0H2sMlCgsA0ZsF0xw7lPR2ov2we4eLmbrWIP1RJDAfnOvOfN7lBsVb50O4DobDmFeqM9.jpg

三、推进煤矿企业文化管理的几点体会

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,我们抓文化管理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:

一是从老企业、困难企业抓起。因为老企业有着改变困难面貌的强烈要求,而且这些亏损影响一大片。所以,2001年开始搞的时候,抓了十个点,也可以说是洒向全国的“火种”,打算用三到五年的时间,形成星火燎原之势,现在看,已经形成了,这些骨干已经起作用了。

再一个是从典型抓起。我们抓典型的方法,不是自发的典型,而是先帮企业搞策划,从基础抓起,从具体抓起,搞出成效,再组织大家去考察学习。不是过去那种“冒”出了典型,总结总结经验,组织推广,明天再换一个典型。而我们是从基础抓起,从一点一滴抓起,完全是培育典型,只要你有积极性,咱们就干。然后,从典型抓起,逐步推广。这样,我们用了七、八年时间,已经抓了七、八十个矿,一个个做下来,越滚越大,不仅有大矿典型,也有小矿典型;不仅有老矿典型,也有新矿典型;不仅有重点矿典型,也有地方矿典型。

第三是从队伍抓起。20022003两年时间,我们搞安全文化培训了1600多人,现在更多,这些人既有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委书记、安全局长,也有总会计师、总经济师、矿长、安全矿长、宣传部长、财务处长等。所以,必须有一支骨干队伍,因为没骨干队伍,你什么也干不了,搞文化管理得靠人去干。一次,在全国的会议上,有些单位的书记去了,我对他们说,你们矿长要干就干,矿长要不干,你来了就是听一听;对一些集团的副书记说,你们董事长要干你就干,董事长不干你就等等。因为行政领导不干是干不成的,为什么?如果你做表面文章,可以,但没大用,真正做企业文化得往管理做,它必须跟业务工作相结合、跟生产相结合、跟安全相结合。所以,做煤矿企业文化,重点是做管理文化,管理文化的重点是做岗位、做现场、做流程。这也是2002年我们在淄博讲企业文化时,所确定的定位。

做企业文化,必须形成各种模式,实际上就是方法,各有特点,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某某工作法。比如,阳泉的“REM工作法”,就是精细化管理的每个字头;开滦的“RMDC”,就是精细管理双向控制;平顶山的“OPM”;新汶的“4PR”,4PR就是以价值流、信息流、现金流和物流为核心的管理法。这里,说明一下,特别是物流做了以后,效果非常明显,根据阳泉和新汶头几年做的情况,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发展,物流做了以后,资金占用每年能节省两个亿,仅现金一项就能省1500万元。这是企业内部做的这一块,外部还没做。此外,还有峰峰的“ROC”;淄博的“REC”;双鸭山的“SEM”;蒲白是“奔字模式”;神火是“SH模式”;枣庄是“RMO模式”。每个企业做完之后,都有一套工作法,能体现每个单位的工作特点。从我们走过的过程看,效果也是比较好的,是紧紧和企业实际需要相联系的。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,我们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在应用上。我们研究的方法是边研究边试验,整个课题成果出来了,案例实践也完成了,这样研究一个课题,就带动一批矿。这些年,我们研究的大致有这么一些题目:一是安全教育十二法;二是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;三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;四是安全文化系统推进;五是以人为本的五精管理。

同时,我们还组织一些企业进行个别课题研究,比如,开滦的“安全本质人”的研究;兖州济三矿的“三为六预”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。济三矿的“三为六预”大概搞了两年多,三为就是以人为本,安全为天,预防为主,这是一个理念。六预就是预教、预测、预想、预报、预警、预防,是六个子系统,每个子系统都形成一套完整的东西。通过六预,将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,将安全方针具体化。原来,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的方针都在喊,喊了多少年,究竟怎么预防?落不了地,一直不能破解。通过“三为六预”的实施,效果非常好,可以说,基本上将日常的一些事故都能控制住,将安全问题解决了。我们和平顶山等单位也搞了一些专题性研究,包括新汶翟镇的“差异化管理”,协庄矿的“链式管理”等等,都很好。所以说,研究一定要实实在在,这样的问题,别人是帮不了忙的,因为外边的人水平再高,他不懂专业,搞不了。

通过这段实践,我们有些体会,那就是管理是永恒的课题,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管理放一边。包括我们的现代化矿井建设,是86年提出来的,已经20多年了,也得讲求与时俱进的问题。那个时候因为管理水平能力所限,只能提到那个程度,那时主要是硬件要求,后来提了“双高”矿井,在煤矿发展史上起了一定作用,但一定要与时俱进。只有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,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化,必须还有管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,这才是全面的现代化,没有人的现代化和管理的现代化,只靠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,已经过时了,而我们现在有的单位还在按照过时的那一套要求,显然是不能适应的。


将来的管理要逐渐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,我们过去的管理基本上是围绕以物的中心和事的中心进行的。翻翻我们的制度,都是就事论事的话。我们知道,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,特别是人,他的思想随时随地都在变化,很多事都是靠人去实现的,所以只对事、对物的管理,而不对人的管理,就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。我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,都应该从对事、对物的管理,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,这就是企业文化理论要做的事情。因为人脑袋装的东西,你只靠制度是挖掘不出来的,靠严格管理是管不出来的,只能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,把他脑袋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。

随着技术的进步,科学的发展,人们的智慧本领,靠硬性的制度是压不出来的,只能靠我们和他沟通,使他愿意主动的和大家一道把企业搞好。所以,原来那一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必须尽快地转变。将来企业的管理模式,向人们自主管理的模式转变,特别是在安全管理的模式上,我们提出“人人都是经营者,岗位都是利润源”,这是在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中提出来的观点,就是说我们企业的所有成员人人都是经营者,经营的是岗位,而且要把岗位变成经营体,使它产生活力,使它增值。前一段我们在一些矿搞的“岗位增值双十策”,现在看,效果非常明显。

现代化大工业生产,需要调动人们的智慧,需要靠软管理,把管理者的思想变成每个员工的想法,得到大家的认同,然后,使大家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,来共同管理企业,成为一种全员的、民主的管理,这就是我们企业可实现的一种模式。所以,要发挥人的积极性,必须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,这就是开始我所讲的“有人预言下个十年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”的道理之所在。因为现在各单位管理装备、管理工艺等其它方面都差不多,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,关键就看管理者的本领,主要靠行政管理,没有企业行政领导的真正重视,就不可能搞好,因为企业文化涉及企业方方面面,它不是简单干一件事、一个活动,它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,企业文化搞的就是全过程的管理,最后形成一种闭合的机制。

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最近仓储发货

快速物流

品牌企业直接供货

正品低价

各类选煤企业直接入驻

企业入驻

一站式服务售后保障

贴心服务

严格审查,值得信赖

卓越口碑

服务热线

010-61196456
支付方式
商家服务
合作伙伴&支持单位

手机版

公众号

Copyright 2014-2019, www.56cpm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  京ICP备19029512号
seo seo